手机

密码

注册 忘记密码?
省辖鹰潭市成立30年之十大城乡变化
来源: | 作者:严米金 舒浪 | 发布时间: 2013-11-05 | 574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城市面貌日新月异

      刚入夜,华灯初上,在公园大门口,动感的舞曲响起来,市民们迈着欢快的舞步,跳起了健身舞或双人舞。而在公园的一处空地上,几十位老太太正扭着腰打着花鼓,一招一式,有板有眼。咚咚的鼓声,在夜空中回荡,也引得前来休闲的人驻足欣赏。这就是新改造的鹰潭公园。
  鹰潭公园只是我市精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一个缩影。建市三十年来,我市始终把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、转型升级、绿色崛起的重要抓手,全面推进城区、景区、园区三区联动,中心城区、县城、乡镇三级互动,拉大框架城市发展战略,形成了大建设的格局与气势,彰显了鹰潭的个性与魅力。
  一位大学教授眼中的“第二故乡”
  30多年前,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大壮曾在余江县刘家站“五七”干校下放劳动,鹰潭是他的“第二故乡”,他对当年的鹰潭旧貌记忆深刻。“一个车站一条街,一个饭店一栋楼,一个公园一只猴。”陆教授说。而在不久前,当他再次来到鹰潭游玩时,很惊讶地发现,鹰潭变大了,环境变美了,城市变靓了。“跟当年相比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
  新中国成立时,鹰潭仅为一个小镇,1957年1月鹰潭升级为县级镇,1979年3月升级为县级市,1983年7月27日升格为省辖市,在短短26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由县级镇到省辖市的嬗变。建市后,鹰潭加快旧城改造步伐,城市建设突飞猛进,城区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。80年代到90年代初,随着梅园新区、新火车站、新汽车客运站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,鹰潭的城市框架逐步拉开。
  近年来,我市继续加大城市建设步伐,城市变美了、变靓了,难怪陆教授走进鹰潭,很有感触地说出的第一句话是“鹰潭变化太大了,我都认不出来了。”
  做靓城市,让百姓享受魅力生活
  走进新建成的滨江公园,你会惊讶于这里发生的变化。古樟树下,八角亭内,泄水湖边,绿树丛中,无不是人们晨练的好地方。溜冰场上,更是舞曲激荡,几百人跳着欢快的健身舞,宏大的场面让所有的人都激情飞扬。滨江公园的新变化,只是鹰潭人近年来打造宜居生态城市的一个缩影。
  做靓老城区,近年来,我市实施了“小街小巷”改造工程,城市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,方便了百姓生活;市行政服务中心、滨江景观工程等重点项目顺利完工。滨江公园二期、林荫东路综合改造等一批老城区改造项目顺利竣工,林荫西路贯通、四海路延伸、市人民医院片区整体改造等项目全面实施,北极阁重建项目顺利开工。“三城同创”有序推进,大大提高了城市绿化水平。
  我市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,坚持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,打破行政区划限制,突出以中心城区和龙虎山景区为主体,实施“东联、西进、南控、北优”的区域发展战略,实现空间集约和协调发展,努力把鹰潭建设成为中心城区人口50万、生产力布局合理、产业特色鲜明,规划统筹、道路成网、公交一体的“四区合一、一体两翼、一江两岸”的大框架城市,相继开工建设了一大批道路、城市住宅、社会事业、公用设施、绿化美化等工程,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,完善了城市功能,提升了城市品位。
  “一江两岸”,魅力鹰潭风光无限
  众所周知,中心城区决定着城市的形象、品位与功能。推进新型城镇化,增强城市竞争力、辐射力和带动力,做靓中心城区是关键。近年来,鹰潭人始终坚持把绿色作为城市的底色、把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、把配套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,全力打造“一江两岸”中心城区发展格局。
  信江之北,夏埠新区三面环水,是一块正待开垦的土地。今天,鹰潭人正全力建设夏埠新区,将其定位为“显山、亲水、见城、滨江”的生态宜居之城,一座集道教文化、春秋崖墓文化等历史文化于一身的魅力新城;目前,龙虎山大桥、信江大桥和夏埠城市防洪堤已竣工;鹰潭一中已经整体搬迁,新区主干路网、杭长客运专线鹰潭北站、信江大市场进展顺利,而其他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。
 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,一幅“街道宽阔,高楼林立,自然生态,水从城中过,人在景中行”的美丽画卷正逐步变为美好现实。目前,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8.9平方公里,城镇化率提高到51.25%。
马不扬鞭自奋蹄。鹰潭,正全力向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目标冲刺。